首页 > 文章资讯 > 游戏攻略 > 继承皇位的游戏 帝皇位游戏

继承皇位的游戏 帝皇位游戏

作者: 来源:书本通手游网 时间:2024-04-03 21:14:18

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谢谢!由邸晓居MBA侃历史来说说他对雍正帝即位的看法:肯定的说,雍正帝的即位是合情合理的,有根据吗?有,近几年来 ,清史学家就雍正帝的即位是否合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调研,首先就康熙帝的“遗诏”问题就说明了一个不可以更改的事实。遗诏是一式两份,而且遗诏

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

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

谢谢!由邸晓居MBA侃历史来说说他对雍正帝即位的看法:肯定的说,雍正帝的即位是合情合理的,有根据吗?有,近几年来 ,清史学家就雍正帝的即位是否合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调研,首先就康熙帝的“遗诏”问题就说明了一个不可以更改的事实。遗诏是一式两份,而且遗诏的内容是用满汉合璧对文字来书写的!(博物院存档的康熙遗诏图片后半部分)另外:这个遗诏的书写一定是繁体字书写,取遗诏的时候,需要两名以上的上书房大臣加上领侍卫内大臣,还要有侍卫保驾,宣读的时候不管是隆科多,还是哪一位也好,一定会是“满、汉”两位大臣宣读,汉大臣宣读汉字部分,满洲大臣宣读满族文字部分。

(网络图片)为什么出现了雍正帝的皇帝位置是否名正言顺这些话流传至今呢?邸晓居MBA侃历史的看法这就是雍正帝的登基以来的执政的方略问题,以及在康熙帝驾崩以前由于废太子所产生的九王夺嫡,留下了一个政治漩涡。雍正帝登基以后大加整顿,吏治、刑名、库银亏空、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严重的侵害了资本利益集团,那么这个利益集团又在朝廷极其各个地方省份、州、府、县衙门当差,在雍正帝的这个国策一旦触犯了官僚资本利益集团的时候,他们就会对雍正帝进行打压,诽谤,攻击,甚至懒政。

(来自影视图片)还有一个问题,雍正帝在登基的初期,国库的存银不到一千万两,所以雍正帝通过康熙帝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行新政,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在浙江、河南等地推行了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及摊丁入亩等重大改革,雍正帝的这项改革遭到了以八爷党和旗人的反对,说违反了祖制,违反了祖宗的家法,那么各地的官员更加不遗余力的横加干涉,主要就是触犯了官僚的利益。

(来自网络图片)还有就是由于湖南人“曾静”引起的策反满清汉军岳钟琪部反清复明一案,此案引发了全国各地的文字狱,由于雍正帝的这次清理,使那些一度对满清王朝存在偏见的反对派的文人墨客消声灭迹,特别是传说中的山东的吕刘良一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雍正帝还亲自编写了大义觉迷录,让曾静到全国各地进行宣讲,这实际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的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几部权威性较高的史书入手,来看看唐玄宗之子肃宗是如何登基的。这几部史书对于当时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时,玄宗被迫幸蜀,当时的太子也即肃宗随行,行至马嵬之时,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玄宗继续西行避贼,太子则率兵留了下来到北边参与战事。

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时,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后才命人将册书送到了灵武。由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玄宗的逊位、肃宗的上位实际上很大可能并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让”出皇位的打算,那么在命肃宗北上讨贼之时就该有所表示,而史书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肃宗即位是一件先斩后奏的事件,肃宗先于灵武登基,此后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无奈之下只能认可,继而帮助肃宗把该走的流程走完。

关于这一点,《新唐书》表现地很明确,内称:“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可见,唐玄宗并非于安史之乱后主动册立肃宗的,“让”出皇位一事无从谈起,是一个伪命题。而肃宗之所以能顺利策划登基,与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威的跌落有关,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与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关的,耽于享乐、所托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被肃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皇太极死后,毫无希望的福临为何继承了皇位?

皇太极死后,毫无希望的福临为何继承了皇位

皇太极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接了个烂摊子,努尔哈赤刚刚在宁远城战败,后金元气大伤,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也没让皇太极省心,制定了一个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规矩,即后金的国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执掌。只是四个人共同决定大事也不是个事情,于是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在当年的9月皇太极被推举为后金新的大汗。

皇太极在当了大汗之后就发动了宁锦战役,却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再次大伤元气。在面对着当时外战接连战败,内部四大贝勒分权的形势下,皇太极逐步削弱并消除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之后代善主动让出权力,最终统一了后金内部。面对外部最大的敌人明朝,皇太极在1629年发动了己巳之变,率军绕行千里突然进攻北京,通过反间计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后金最大的威胁袁崇焕。

之后在1640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一举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逼得明朝势力退出了关外。正当皇太极意气风发,打算进军关内问鼎中原的时候,1643年9月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这一死,就给当时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内讧。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说谁手上掌握的军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夺权成为清朝新的皇帝。

当时清朝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八旗,谁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从这点来看,顺治帝福临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为当时的福临才6岁,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皇太极时期八旗势力分布情况从当时就八旗的分布情况来说,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他们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两白旗,代善(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掌握了两红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了正蓝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掌握了镶蓝旗。

两黄旗为皇太极掌握,在皇太极死后暂时成为了中立势力,但两黄旗中的大多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实力来说,无疑是多尔衮派和代善派最强,但是代善无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争。济尔哈朗因为不属于努尔哈赤直系一脉,所以也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选择了中立。真正争夺皇位的,在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但是豪格的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毕竟多尔衮手上有两旗兵马,豪格只有一旗。

从道义上来说,皇太极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在这方面豪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军功以及实力上来说,却是多尔衮占优。同时多尔衮在当时还得到了两黄旗部分头领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当时来说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是所有清朝大佬们的共识,多尔衮在这方面就明显没有优势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尔衮非要皇位,不惜来一场血拼,以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反对势力,当然多尔衮也很聪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态度,一时间也不会真的动手。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皇位的争议只是在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上,福临暂时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即便是要轮到皇太极一系的儿子继位,福临也是非常靠后的。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个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还有4个哥哥,要轮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就是孝庄皇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在皇位争夺期间与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两人之间有暧昧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民间传说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虽然这不是真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到了商定皇位继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五天,清朝当时的大佬都来到了会议现场。首先由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提出,应该由皇子继位,多尔衮没等他俩把话说完,便怒斥道,这里没有他们说法的资格,勒令他们退出了会场。

随后多铎和阿济格提出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不置可否。因为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能确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那么多尔衮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极的皇位了,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得到多少势力的支持,因此选择了不置可否,看接下来其他大佬是什么态度。接着多铎提出由代善继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让,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皇子继位。

随后两黄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拥戴皇子。这个时候就轮到豪格说话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不过在这个时候,豪格表示自己不愿意继位,之后离开了会场。经过这一番试探,多尔衮也搞明白了态势,想必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计算,形势也算是明了了,如果多尔衮坚持要继承皇位,他的势力就是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是两黄旗的大多数加代善的两红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多尔衮的胜算并不大,所以多尔衮在当时就知道自己是继承不了皇位了。

当然,多尔衮也不能让自己的死敌豪格继承皇位,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就抛出了自己的提议:让皇子继位。这点迅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那么由那个皇子继位呢?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其实让福临继位,是多尔衮在事前就想到的一个备选方案,他相信凭着自己与孝庄之间的交情,让福临继位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会议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多尔衮还为自己捞到了一个摄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场胜利了。▲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让6岁的福临继位与自己当皇帝其实没区别对于多尔衮来说,让一个6岁的孩童继位,这个孩童并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和皇帝其实没有区别。如果不让皇子继位,那么一旦与反对自己的人血拼起来,胜算不大,并且一旦失败,自己也会什么都捞不着,不如选择这个稳妥的方案。

对于其他势力来说,他们首先是不愿意发生内讧,毕竟当时的清朝就这么点家底,要是真的闹内讧血拼一场,恐怕不要等明朝来灭他们,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其次他们的目的也只是想让皇子继位,既然多尔衮同意了让皇子继位,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了,即便是只有6岁的福临,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对意见,也只能支持多尔衮了。

▲只是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是被孝庄算计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权力的分配,清朝获得了难得的内部团结,为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从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来看,福临确实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也是机缘的巧合,多尔衮没有绝对的实力夺取皇位,皇太极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继位的势力占了绝大多数,才逼得多尔衮选择了让一个孩童继位的折中方案。

东汉为何继承皇位的都是小孩?皇帝死了难道就没有同辈兄弟继承?

小樊闲聊来回答:东汉的皇位继承可分为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正常状态的皇位继承,由在位帝王依据摘长子继承制度确立皇位继承人选,虽然废立储君事件时有发生,但仍然是由皇帝个人的意愿来决定,尚在皇权的控制范围么内,东汉初期光武、明、章朝的皇位继承就属于正常状态。可是当皇帝早逝或无子继位时,东汉皇位继承便进入非正常状态,呈现出幼帝登基、外藩入继、帝系变更等特点。

王朝中几股政治势力相互博弈,希望由自己来选定新的皇帝人选,从而导致东汉皇位继承进入非正常状态东汉从光武帝开始常见太子废立之事,进入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早崩且无后,在皇统中断的情况下,外藩承继大统就成为东汉皇位继承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下面我们来说说非正常状态的皇位传承。算上北乡侯刘懿的短暂在位,东汉一朝外藩身份承继大统的皇帝共有5位。

1.东汉第一个外藩入继的皇帝是汉安帝刘巧,章帝之孙,其父为清河王刘庆。務帝尚在極稱之中便登上帝位,两岁驾崩,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邓太后及其兄邓聲和帝长子平原王刘胜"有瘤疾"为原因,放弃和帝的亲生血脉,安排年仅十岁的刘祐继承皇位,开启东汉外藩入继的先河。2.安帝延光年九月了酉,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第二年安帝驾崩,阁皇后为了维持自己家族的权势,与其兄阁显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称少帝。

3.汉质帝刘绝,章帝玄孙,曾祖父是千乘贞王刘伉,祖父氏乐安夷王刘宠,父亲是潮海孝王刘鸿。冲帝两岁继位H岁驾崩,梁太后和梁冀选择八岁的刘绩继承皇位,为质帝。4.汉桓帝刘志,章帝曾孙,祖父为河间孝王刘开,父亲为塞吾侯刘異。质帝年幼却十分聪慧,称大将军梁冀为"跋度将军",因此被梁冀派人毒死。其后,梁太后与梁冀又改立十五岁的塞吾侯刘志为帝,称汉桓帝。

5.汉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曾祖父也是河间孝王刘开,祖父名淑,父亲刘丧。汉桓帝无子驾崩,桓帝窦皇后与其父窦武效仿梁氏迎立刘宏即位,年十二,称汉灵帝。外戚支配下的皇位继承外戚,也称"外家"、"后觉",指通过与皇室联姻而成的外姓亲属,包括皇帝的母族、妻族。实际上后妃得宠,后妃家族俱得封赐,居官至显,自汉至清莫不如此。

帝王之家虽然对外戚之势壮大甚为忧虑,屡加防范,可是又绝对不可拔除,因为皇族与外戚是相互矛盾又相互利用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年幼时,往往让外戚辅政,其结果大多造成外戚擅权干政,甚至会产生王莽、杨坚等改朝篡位者。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外戚专权在各朝各代都曾出现过,但是受外戚专权影响最深刻的当属东汉。(―)邓氏外戚与殇帝、安帝的即位和帝壮年去世,并没有确立太子,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在东汉一朝,光武帝有十一个儿子,汉明帝有九个儿子,汉章帝有八个儿子,但是到了汉和帝一代,子闢颇为艰难。史载汉和帝"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乃至不得不将后来出生的皇子秘密得养于民间,邓皇后对此也很担忧,常常垂涕叹息,多次选取才人进宫为和帝延绵子禍。可是直到没和帝驾崩之时,也只有两个皇子,一是八岁的长子刘胜;另一个是刚出生仅百余日的刘隆,在两人均非摘子的前提下,选择立年长的刘胜为帝似乎合情合理,可是己成为太后的邓缓最后选择和帝少子刘隆继位,原因何在?其一,和帝长子刘胜"少有瘤疾"。

所谓"適疾",就是指经久且难治愈的病,史书中并未写明他所患何病,但根据后来刘胜被封为平原王,仅过了八年就崩逝来看,刘胜的病情应该比较严重,很明显难当皇帝大任。其二,刘隆被邓太后"养为己子",正是因为送层亲密的关系刘隆就能够摘长子的身份立为皇太子,率先登上皇位。其三,刘胜当时已八岁,且与邓太后并无什么感情,若他一旦成为皇帝,必定会倚重自己的母族,摆脱邓氏的控制,有损邓太后和邓氏家族的利益。

而刘隆则"生始百日",他即位后邓太后可名正言顺的临朝听政,待刘隆长大亲政后,也会将抚养他的邓太后视为亲生母亲,对邓后来说刘隆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按照规定,外藩王侯承继大统,其亲身父母不能够随驾入宫,皇帝年幼又无依无靠,只能由太后及其亲属辅政,方便邓氏家族继续掌握政权。正是因为邓氏家族对務帝、安帝继承皇位的安排,才使得邓太后能"称制终身,号令自出",邓后的几个兄弟在安帝即位初期皆封侯,邓氏外戚一时权势显赫,风头无两。

(二) 梁氏沐戚拥立冲、质、桓三帝梁如既然被册立为后,梁氏家族更加飞黄腾达。梁商加位特进,拜为执金吾,阳嘉年官至大将军,主理朝政。梁商去世后,由其长子梁冀继任大将军,但梁冀与其父亲完全不同,自小就是身份贵重的皇亲国戚,整日游手好闲、蛮横放肆,并且好酒贪杯,春欢射箭戲鞠、驾鹰遺狗、赛马斗鸡等小游戏,基本上是一个纺绘子弟形象。

汉顺帝选择这祥的人担当大任,导致东汉政治进一步腐败不堪,司马光对此痛也疾首,感慨道:成帝不能选用贤俊,委政男家,可谓暗矣;犹知王立之不材,弃而不用。顺帝授大柄,授于后族,梁冀顽器凶暴,著于平昔,而使之继父之位,终于恃逆,荡覆汉室,校于成帝,暗又甚焉!建康元年夏四月辛己,由于梁皇后无子,汉顺帝立其唯一的儿子,美人虞氏所生的刘炳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巧顺帝驾崩,两岁的太子刘炳继承皇位,称汉冲帝,尊梁氏为太后,太后临朝,命梁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共同辅政。

第二年,汉冲帝病逝,皇位继承人选又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当时清河王刘蒜和勃海孝王刘鸿之子刘蠻都被征召到京师洛阳,大臣李固认为应当拥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避免重蹈邓氏、阁巧外戚的覆撤,对梁冀建议"今当立帝,宜择长年高明有德,任亲政事者,愿将军审详大计,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邓、阁之利幼弱"。但梁冀贪恋权位,担必若立年长者为帝,自身的权势会被削弱,更害怕皇帝亲政后会整顿朝纲,严惩梁氏不法者,于是在梁皇后的支持下,八岁的刘缴登基称质帝,梁太后"犹秉朝政"。

汉质帝刘鑽是章帝玄孙,曾祖父为千乘贞王刘伉,质帝少而聪慧,知道大将军梁冀骄纵不法,曾当着满朝大臣的面称其为"跋雇将军",于是在位一年便遭大将军梁冀"潜行鸠锅",皇位维承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家政治的焦点。朝臣和外戚力虽再次就皇帝人选展开一番较里,最终结果仍然由梁氏外戚集团获得胜利,由梁冀持符节,迎立十五岁的塞吾侯刘志继承皇位,即没桓帝。

还有窦氏外戚与灵帝登基以及何氏外戚与少帝刘辩的即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东汉王朝多幼帝继承皇位。大概统计如下,东汉一朝共十四位皇帝,除了前期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及北乡侯刘懿(即位年龄不详),剩下的几位皇帝都属于幼年登基。和帝十岁,安帝十岁,顺帝十一岁,冲帝两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灵帝十二岁,少帝十韦岁,献帝九岁,尤其是汉務帝刘隆继承皇位时才刚满百日,可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務帝、冲帝、质帝和桓帝驾崩后均无子继承皇位,只能由外藩入继,加剧了东汉皇位继承的复杂性。而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东汉皇统屡绝的情况下,太后与外戚势力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主导政治事务,往往会从宗室中选立年幼的皇帝,这些孩童皇帝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哪里谈得上治理国家,朝政自然任由太后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