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1,赛尔号镜像雷伊平民打法2,一品官老爷衙门冲榜攻略3,过去从朝中一品官以下到七品官以老百姓作为妻子人各有不同的积呼分别是怎么称呼的4,一瓶金沙使用技巧5,龙王传说平民玩家有什么玩法6,一..."/>
本文目录一览
- 1,赛尔号镜像雷伊平民打法
- 2,一品官老爷衙门冲榜攻略
- 3,过去从朝中一品官以下到七品官以老百姓作为妻子人各有不同的积呼分别是怎么称呼的
- 4,一瓶金沙使用技巧
- 5,龙王传说平民玩家有什么玩法
- 6,一品官老爷不加联盟行不行
- 7,一品大臣手游怎么快速升级 快速升级攻略
- 8,我叫MT平民玩家该怎么玩
- 9,官居一品手游门客培养攻略 门客怎么培养
1,赛尔号镜像雷伊平民打法
先装个平衡珠子,首先用极光刃,一边加血 ,一边打 到第第四回合起体力少于5补体力药,体力多于5雷神觉醒,雷神觉醒三次,极光刃打,注意体力。只要前三回合不被致命一击或四倍伤害秒,就可以打得过。
2,一品官老爷衙门冲榜攻略
冲榜活动攻略:衙门每天可以出使四次,每次间隔1小时,目前出使的门客是系统随机选择你所有满60级的门客,按衙门榜单排名匹配相应对手;所以如果不想数值很弱的门客出战,最好不要把他们强化到60级。出使的攻击力根据门客的资质决定,战斗过程中可购买临时属性加成,衙门论战以门客总属性为血量,血量是出使门客的属性总值,总资质为战斗力;每次出使完有一个小时的冷却时间,四次结束后如果你还想再出使,就需要用到出使令了。击败对方≥5名门客则被记录到对方仇人列表中,玩家可使用挑战书进行挑战或对仇人进行复仇,如果你被其他玩家打上门想要复仇,也需要挑战书,这些都是用元宝买的。
3,过去从朝中一品官以下到七品官以老百姓作为妻子人各有不同的积呼分别是怎么称呼的
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古代将当官的称为大人,大概要从明清朝的时候算起。明清朝以前很少把当官的直接称呼为大人。大人在古代的含义十分丰富,大人比如说有对年长者的尊称,刘邦在祝福自己的父亲大寿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父亲称为大人。大人也有身居高位的意思,比如说在《易经》里边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指大人物,王公贵族,地位显赫的人。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时候也将大人指做皇帝。汉朝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得宠的宦官和豪强也被称作大人。在一些文化典籍中,比如《孟子》《荀子》扬雄的《法言》,大人很多时候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大人指下级对上级的尊称,当官的称作陈大人,王大人,黄大人,杨大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明清典籍和小说之中。所以在电视剧中受到明清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影响不论什么年代都称作大人。比如说很著名的电视剧《包青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公孙策,还有很多人都称包拯为包大人。因为关于包青天的“公案小说”是在明清时候流行起来的,称为大人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在看元朝的元曲里边提到的包拯都直接称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而不是“包大人”。这些都是姓直接加官名,因为包拯担任的职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相通的还有杜甫,我们称其为杜工部。还有比如内阁大学士称作中丞,提督称作军门,贫巡抚称作抚院。古代对于一些名人官员的称谓,有时候也直接以他的字来称呼,不过一般都是平辈或者上对下的称呼。比如说称诸葛亮是孔明,称顾恺之是虎头,就是因为诸葛亮字孔明,顾恺之字虎头。我们看到很多文学点评里面都说顾虎头怎么样,顾虎头怎么样,这里的顾虎头就是说话了《女史箴图》的顾恺之。有的以名人的故乡地地称呼比如孟浩然就成为孟襄阳。没有的,以名人的号来称呼,比如苏轼是东坡居士,就称他为苏东坡,李白是青莲居士,也有称他为李青莲,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就是李易安。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当官的称作大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人本来就有对于尊者上位者和长者称呼的意思。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那么无论是九品芝麻官还是身居高位的内阁大学士都有了大人的称呼。比如为了表示尊敬内阁大学士称作是中丞大人。大人这一称谓也是一种封建官场上官员之间相互吹捧的代名词。文/红雨说历史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古代将当官的称为大人,大概要从明清朝的时候算起。明清朝以前很少把当官的直接称呼为大人。大人在古代的含义十分丰富,大人比如说有对年长者的尊称,刘邦在祝福自己的父亲大寿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父亲称为大人。大人也有身居高位的意思,比如说在《易经》里边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指大人物,王公贵族,地位显赫的人。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时候也将大人指做皇帝。汉朝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得宠的宦官和豪强也被称作大人。在一些文化典籍中,比如《孟子》《荀子》扬雄的《法言》,大人很多时候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大人指下级对上级的尊称,当官的称作陈大人,王大人,黄大人,杨大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明清典籍和小说之中。所以在电视剧中受到明清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影响不论什么年代都称作大人。比如说很著名的电视剧《包青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公孙策,还有很多人都称包拯为包大人。因为关于包青天的“公案小说”是在明清时候流行起来的,称为大人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在看元朝的元曲里边提到的包拯都直接称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而不是“包大人”。这些都是姓直接加官名,因为包拯担任的职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相通的还有杜甫,我们称其为杜工部。还有比如内阁大学士称作中丞,提督称作军门,贫巡抚称作抚院。古代对于一些名人官员的称谓,有时候也直接以他的字来称呼,不过一般都是平辈或者上对下的称呼。比如说称诸葛亮是孔明,称顾恺之是虎头,就是因为诸葛亮字孔明,顾恺之字虎头。我们看到很多文学点评里面都说顾虎头怎么样,顾虎头怎么样,这里的顾虎头就是说话了《女史箴图》的顾恺之。有的以名人的故乡地地称呼比如孟浩然就成为孟襄阳。没有的,以名人的号来称呼,比如苏轼是东坡居士,就称他为苏东坡,李白是青莲居士,也有称他为李青莲,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就是李易安。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当官的称作大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人本来就有对于尊者上位者和长者称呼的意思。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那么无论是九品芝麻官还是身居高位的内阁大学士都有了大人的称呼。比如为了表示尊敬内阁大学士称作是中丞大人。大人这一称谓也是一种封建官场上官员之间相互吹捧的代名词。文/红雨说历史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比如湖广总督、江浙总督、两广总督,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台也叫做道员,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性长官,道台又分为布政使(主管钱粮)、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道台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知府为从四品官,道台为正四品,巡抚为从二品,总督为正二品。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回答,官品是用来标识官员位阶的,一般来说官品越高,意味着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权力越大,但地位高与权力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官员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职位的事权,而不是他所担任职位的位阶。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职官品级正一品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从一品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正二品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古代将当官的称为大人,大概要从明清朝的时候算起。明清朝以前很少把当官的直接称呼为大人。大人在古代的含义十分丰富,大人比如说有对年长者的尊称,刘邦在祝福自己的父亲大寿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父亲称为大人。大人也有身居高位的意思,比如说在《易经》里边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指大人物,王公贵族,地位显赫的人。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时候也将大人指做皇帝。汉朝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得宠的宦官和豪强也被称作大人。在一些文化典籍中,比如《孟子》《荀子》扬雄的《法言》,大人很多时候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大人指下级对上级的尊称,当官的称作陈大人,王大人,黄大人,杨大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明清典籍和小说之中。所以在电视剧中受到明清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影响不论什么年代都称作大人。比如说很著名的电视剧《包青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公孙策,还有很多人都称包拯为包大人。因为关于包青天的“公案小说”是在明清时候流行起来的,称为大人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在看元朝的元曲里边提到的包拯都直接称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而不是“包大人”。这些都是姓直接加官名,因为包拯担任的职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相通的还有杜甫,我们称其为杜工部。还有比如内阁大学士称作中丞,提督称作军门,贫巡抚称作抚院。古代对于一些名人官员的称谓,有时候也直接以他的字来称呼,不过一般都是平辈或者上对下的称呼。比如说称诸葛亮是孔明,称顾恺之是虎头,就是因为诸葛亮字孔明,顾恺之字虎头。我们看到很多文学点评里面都说顾虎头怎么样,顾虎头怎么样,这里的顾虎头就是说话了《女史箴图》的顾恺之。有的以名人的故乡地地称呼比如孟浩然就成为孟襄阳。没有的,以名人的号来称呼,比如苏轼是东坡居士,就称他为苏东坡,李白是青莲居士,也有称他为李青莲,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就是李易安。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当官的称作大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人本来就有对于尊者上位者和长者称呼的意思。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那么无论是九品芝麻官还是身居高位的内阁大学士都有了大人的称呼。比如为了表示尊敬内阁大学士称作是中丞大人。大人这一称谓也是一种封建官场上官员之间相互吹捧的代名词。文/红雨说历史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亲王(爵位)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卫国公李靖画像)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正式形成为官员的母妻加封的定制。一、唐朝唐朝的皇帝、太子、亲王等的妻女和大臣官员的妻子都称为“命妇” ,皇帝的后妃是内命妇,其他人都是外命妇。 按照唐朝外命妇的定制规则,官员妻子有以六个级别:1.王、嗣王、郡王之母、妻 ――妃2.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 ――国夫人 3.三品已上母、妻 ――郡夫人4.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 ――郡君5.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 ――县君6.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乡君五品为分界线,再往下就没有封号了。官员的母、妻获封资格有三种: ①官阶:五品以上,“散官并同职事”。 ②勋位:勋官四品以上且有封爵。 ③爵位:国公。二、宋朝宋代外命妇制度开始于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定文武郡臣母妻封号。到了宋神宗时期,获封的外命妇为九等:到了宋徽宗时候,有所改动:又新增了四个等级:硕人、令人、宜人、室人(后改为安人)官员们的妻室受封阶位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一品官之妻――国夫人(改为夫人)二品官之妻――郡夫人(改为淑人)三品官之妻――郡君(改为恭人)四品官之妻――县君(改为孺人)五品官之妻――硕人六品官之妻――令人七品官之妻――宜人八品官之妻――室人(改为安人)官员的母亲在封号前加个“太”字。三、元朝元朝的外命妇只有七阶。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品官之妻――国夫人二品官之妻――郡公夫人三品官之妻――郡侯夫人四品官之妻――郡君五品官之妻――县君六品官之妻――恭人七品官之妻――宜人四、明朝到了明朝,又有了变化,这是朱元璋搞的。展开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一品官之妻――夫人(后为一品夫人)二品官之妻――夫人 三品官之妻――淑人 四品官之妻――恭人五品官之妻――宜人六品官之妻――安人 七品官之妻――孺人那些因为儿子或孙子的官爵被封的命妇称号前面加上个“太”字。五、清朝根据 《清史稿·选举志》所记载,清朝命妇的称号与明代大致相同。 八品官的妻室为八品孺人,九品官的则为九品孺人。但在军队中不同。最初,清朝七品以下的军官之妻是没有封号的,后来才给七品绿营军官之妻加了“孺人”的封号,而七品阶位的八旗军官之妻和所有八品以下的军官之妻都没有封号。
4,一瓶金沙使用技巧
个人认为哈(实践不下20次了 最佳的时间 卡的时候 就是刚刚出来就去领(30%的是3~5J。50%是8~9J 20%是10J以上 。 不卡的时候 在光环消失后的5分钟内 10%是3~5J 60%是8~9J 剩下的就是10J以上了) 希望给楼主一点帮助T球完成后30分钟到60分钟内去炼,至于给多少靠运气
这个也给不了多少钱 总不能一个月盼2次靠这个赚钱吧
5,龙王传说平民玩家有什么玩法
可以试试唐三,第一代史莱克七怪之一,现为神界掌控者、神界最强者。神界五大至高神之一。拥有诸多强势能力,减低对方治疗,减少敌方觉醒值,降低暴击抗性。目前30级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发现没有死,反而以另外一个身份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
6,一品官老爷不加联盟行不行
作为一个自由度比较高的游戏,加不加联盟完全是个人选择。但是我建议你加联盟。加联盟会有许多好处,比如每日建设,打联盟副本获得贡献,可以兑换东西,而且有联盟冲榜活动。如果联盟势力好,建设强的话,很容易在联盟冲榜里拿奖励。还有加入联盟相当于加入一个组织,因为游戏不能私聊,所以有这样一个小家庭让你们相亲相爱,共同发展,一起玩耍会有趣很多。一个游戏里最强的不是有成千上百的门客,不是有称霸全服的至尊装备,而是友谊群能与你出生入死的兄弟。这群兄弟从哪里来?联盟!你好!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如有疑问,请追问。
7,一品大臣手游怎么快速升级 快速升级攻略
一品大臣怎么快速升级为升级玩家游戏体验,在招募、升级、提拔、出战等趣味玩法之外,《一品大臣》特设了牢房系统、后院系统和门客系统,玩法新颖绝对会让你爱不释手。牢房系统中,在关卡、出海中抓到的小贼、强盗统统关押在牢房中,听候大人判决。不同犯人可获得的道具也不一样。看到漂亮的女犯人下不了手,也可以释放犯人,直接获得处置犯人的奖励。对犯人是选择关押、处罚还是流放,全凭你一人做主;而后院系统中,养娃、帮娃找对象都在这里进行,抓周、培养、联姻等一系列设定,逼真体验养娃经历。一品大臣游戏特色介绍1.官品系统:从小官到朝中重臣,让你感受不断升官的乐趣。2.任务系统:多样的任务系统,让你的升官之路永不枯燥。3.妻妾系统:燕瘦环肥各色美人任君选择。4.关卡系统:引人入胜的关卡剧情,让你乐在其中。5.门客系统:数十位朝中赫赫有名之士悉数登场。6.升级系统:多种升级方式提升门客属性。7.联盟系统:多人互动一起打天下,联盟团战谁与争锋。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还玩手游
8,我叫MT平民玩家该怎么玩
不充钱,可以!虽然起步慢,但是游戏嘛,开心就好。刚开始玩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虽然看过不少帖子,但是感觉不够有说服力。最初,存符石扩包裹和仓库。然后刷普通本,掉落的套装不要卖,不追求主角卡也不忙着升级卡牌,超领导力升级卡牌我是不会做的。普通本刷不下去了,就去刷精英本然后是英雄本。ps:每天的三个任务本肯定是完成的,毕竟有5W金币、小花和南瓜。等到精英本能够刷大多数饲料卡的时候,每天保证精英本活动开始时,体力将近满(可以提前计算下,一小时12体力,如果要超,先刷几次普通高经验本或者需要套装的本)先把12体力精英饲料卡的本刷完(系统送一管,额外花50符石买一管,结束)等精英本活动快结束时,把未完成的饲料刷完。符石抽奖存2500十连,因为单抽十次多花300符石,且符石抽奖紫卡掉落节点可算,网上有。虽然每次花280购买送一管体力,还是觉得不值。友情抽奖获得的卡,很多是小花和南瓜碎片,出现主角白卡,让相同的白卡互吃,升技能满级,存白卡去竞技场白卡低端混积分和荣誉。另外留着主角技能饲料卡升主角技能等级,其余的该吃的吃该卖的卖。 目前我也只是89级,只知道这么多,希望能帮助你。新手在第一次玩这一类型游戏的时候,肯定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职业才好,新手的话,最好是不要选择不容易操作的职业,最好是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职业,这样在玩的时候,才会更加容易上手。战士战士是游戏中的一个肉盾职业,其实玩这个职业的话, 是比较容易就可以上手的,大家在玩的时候,可以先查看一下战士的技能属性,基本上没有什么操作性,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队友,自己不需要输出。而且战士还是一个比较便宜的职业,在后期培养的话都是比较便宜的,所以这个职业会比较适合新手玩家。我冲的五元,。。六天六十七级。明天不知道能七十不。千万不要又睡过头了。我浪费了三管体
9,官居一品手游门客培养攻略 门客怎么培养
1、直接在商城又称集市里购买,一般在特惠礼包里才有,而且只有潜力礼包才机率出强化卷轴。2、在关卡通关里也有机会获得,每个大关卡后面的boss击败后会获得一定的政绩、声望、强化卷轴和金钱。1、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 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2、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 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 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 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3、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4、基本就是酱紫啦,因为我平时木有什么空暇时间,不得不用个扶助:蜂窝游戏(免ROOT、云挂机),支持自动喊话 自动收菜 自动宴会及自动挂机等等、、嗨,可怜的上班狗、官居一品手游门客怎么培养升级门客的初始等级是100级,满级后需要通过提拔才能继续升级,提拔需要相应的服饰,最低的男爵服饰在副本里的积分兑换中兑换,所以你要坚持每天中午晚上打副本,不然没积分就没衣服穿服装是都是通过男爵套装来进行合成升级的,提拔一次等级上限加50级,下次则需要更高级的服装来提拔 联盟贡献也可以兑换升级提拔的道具。获得门客后,你需要用金钱来为他们升级,所以这游戏里钱和兵力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门客的属性都会加成到玩家身上,所以说他们是你的分身也不为过。请注意,提高门客属性是提高你的势力值的最重要手段 每个门客等级可以分为三大项——人物等级、书籍等级、技能等级 人物等级提高后四项属性都会增加,并且人物升到60级才可以去衙门pk 书籍等级需要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才能提升,前者需要完成任务或者成就或者元宝购买,后者可以通过出使衙门(相当于pk)和书院学习获得。门客的资质由他拥有的书籍和书籍的等级决定,请注意资质越高门客每次升级提高的属性也越多书籍等级决定门客的资质,你可以通过用强化卷轴或者书籍经验提高书籍等级来提高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