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屯田养兵的游戏
作者: 来源:书本通手游网 时间:2024-04-03 21:30:02
有什么好玩的策略类手游推荐?
推荐10款有趣却鲜为人知的策略类的手游,没有《皇室战争》和《部落冲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欧陆战争五】(系列)游戏有点类似《文明》系列,世界地图上,玩家选择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发展文明,最终世界统一。除了这种征服模式,玩家还可以通过一些日常解锁一些高级将领和公主,算是一个有些肝的玩法了。目前这个系列出到了第六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都去试试。
(二)【施魔人】这是我在手机上玩到的唯一一款比较正统的战棋类游戏。兵种克制,地形加成,攻城战,守卫战等等元素,玩起来很有策略性。而且地图很大,方便布置一些战术,关卡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多,还有四个不同特点的种族。总的来说,是一款非常好玩且正统的战棋手游。(三)《末日远征》星际题材的COC类型手游,美术科技感十足,很有代入感。
玩家平时需要升级自己的基地,防御敌人入侵,还要建造飞船,出门打劫资源。除了这些普通玩法,游戏后期还有多人军团战的玩法。算是国内独立团队的手游佳作。(四)【红日】(Redsun RTS)非常像红警的手游,无论是美术还是玩法,开发者针对手机操作做了一些优化,使之玩起来更加方便。(五)【史前埃及】ios需要30元下载,游戏讲述了玩家所在的部落统一整个埃及的故事。
游戏并不是特别的难,主要是考验玩家的统筹能力,合理的分配农民和资源。(六)【皇帝成长计划2】很早之前4399的页游,目前也移植到手机上来了,目前只有安卓版。游戏讲述了玩家登基当皇帝的故事。虽然皇帝看起来很是风光,但是每天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最后还要和外国打仗,合理的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吧。(七)【火战攻城】蓝洞出品的一款号称是rts手游的对战游戏。
游戏内有造建筑、人口,领地等元素,但是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皇室战争》。(八)【征服之刃】非常不错的征战策略类单机手游。玩家扮演一个城主,需要占领城堡,建造建筑,征兵,然后攻打,俘虏其他的城主。地图很大,还有一些野外怪。很有当年玩《英雄无敌3》的感觉。非常值得一试。(九)【文明之战】又是一款征服全地图的策略手游。
玩家需要建造自己的城市、征兵,发展科技,发展超级兵。最后完全击败地图上的所有势力。虽然画面看上去有点像素,但是绝对是一款好玩上瘾的手游。(十)【策马三国志】ios上六元下载,是一款玩法很类似《英雄无敌3》玩法的三国类手游。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野外探索,还是对战,都很像,几乎一模一样。不过游戏最终目标是武将收集和武器升级,所以可能玩起来感觉有点奇怪。
诸葛亮为什么不在一伐时屯田,非要五伐时屯田?
三国时期,屯田搞得最出色的,肯定还是曹操。曹操的屯田制度,不仅节省了大量粮食,而且有利于边防,所以三国其他两个国家也有效仿的想法。其中诸葛亮,就曾经做过屯田的事情,后来的姜维也是以屯田沓中,躲避黄皓等人的谗言。屯田又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有利于戍边防守,而民屯有利于安顿流民、开拓荒地。不过屯田严重限制了人的自由,把人和田捆绑在一起,非常方便剥削。
曹魏后期,田地的收益官员可以拿走八成以上,真正造成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状况。仔细分析三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诸葛亮也曾经实行过屯田。但是为什么他第一次北伐没有屯田,反倒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屯田呢?0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打算迅速平定关中,没有屯田的计划。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
因为那个时候蜀汉大军战斗力强悍,物资也充沛,而且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屡战屡胜。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这一战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带兵平定南中以后,挥师北上。大军被分为两路,一路令赵云带兵出斜谷,假装进攻郿城。另一路他自己带着主力大军前往祁山,由于作战十分给力,所以当时曹魏那边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诸葛亮。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收服了姜维,孟达又相约和诸葛亮一起出兵,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太大了。既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关中,拿下长安,甚至能够一鼓作气拿下洛阳。那么诸葛亮就没有必要在陇右地区屯田了。屯田是为了打持久战做准备的,一季粮食成熟,至少也要半年时间,所以说这不是迅速出兵所需要准备的方案。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可惜这次出兵的过程中,马谡没能守住街亭,使得祁山道的关键要道被张郃占领,孟达又被司马懿给斩杀了,随身携带的粮草根本就不够打持久战的,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选择退军。
02二三四次北伐的时间都太短,而且战况过于激烈。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28年的冬天,当时陆逊在石亭击败了曹休,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便出散关,包围了陈仓。可惜镇守陈仓的郝昭是个硬汉,诸葛亮打了二十来天都没能打下陈仓,只好重新退回汉中。这次北伐的时间太短了,前后不过一两个月,所以压根没法屯田。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诸葛亮带领大军攻占了武都和阴平。这回是小有所胜,郭淮领军与陈式对决,诸葛亮前来相助,将郭淮击败,占领了这两座城。可是武都和阴平被攻占后,曹魏又派遣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无奈只能前往镇守汉中。
那么在武都和阴平屯田的事情,或许就这么耽误了。第四次北伐是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和老对手司马懿终于碰面,两人斗法了很长时间,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按道理这次诸葛亮是要屯田了,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小人谗言,说诸葛亮有称帝的打算,而且李严因为道路泥泞,所以耽误了运送军粮的日子,他一边让诸葛亮撤军,一边在刘禅那边进谗言说粮草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撤兵。
前有司马懿岿然不动,后又有李严在拖后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虽然路上击杀了曹魏大将张郃,却也没了屯田的计划了。这三次北伐,要么时间太短,要么有奸佞从中作梗。诸葛亮始终未能如愿地实行屯田计划,不过我认为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屯田的计划了。03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屯田计划得到实施。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回诸葛亮准备了3年时间,带领10万大军前往郿县,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由于司马懿总是不出兵,所以诸葛亮这次也打算打一场持久战。他命人在渭水地区分兵屯田,一边生产,一边找机会进攻司马懿。这次屯田的计划显然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每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那就是粮草供应不上来。而屯田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诸葛亮的屯田,当然是军屯。
他是分兵前去屯田,希望在这里设立长久的基地。当然了诸葛亮治军严明,所以军队屯田和老百姓的良田,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冲突的。而且军队对百姓是秋毫无犯,可见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形象。可惜的是,这次屯田的行动,只持续了一百来天,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积劳成疾,在这一年的8月就病死了。诸葛亮去世以后,大军秘不发丧,按照他的遗嘱,大军慢慢退入了斜谷。
如果这次屯田时间再长一点的话,那胜负还真的不能预料。总结:军屯是为了防备敌人,可民屯却是为了剥削。很多人提到曹操实行屯田,那就立刻竖起大拇指,为什么呢?因为屯田既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又解决了防备敌人的问题,实在是一举两得。抱有这种思维的人,往往是从曹操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屯田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的,军屯显然是很有优势的。
可是民屯却实在是一种残酷的剥削行为。一旦你被打上屯民的烙印,不出意外,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脱离这种身份的机会。百姓的身份和土地严格捆绑在了一起,完全失去了自由。此外官府对民屯的剥削实在是太严重了,老百姓就算努力种田一整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在蜀汉严格实行民屯的重要原因。后世军屯成为了常态,而民屯则逐渐被废除,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养兵,三国会不会被蜀国统一呢?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看。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养兵,也不一定能统一三国;蜀汉的姜维沓中屯田也没有消灭曹魏,蜀汉反被曹魏钟会、邓艾率军消灭。刘备由于东吴攻占荆州俘杀关羽而伐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隆中对”就是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计划。“隆中对”战略规划提出:如果天下有变,一上将率军出荆州。
刘备率主力出秦川,进攻中原。这是兵分两路,攻占中原,兴复汉室。公元219年,关羽进攻曹军,发动襄樊之战,结果遭到曹操、孙权两方攻击,荆州完全丢失。“隆中对”计划由荆州派兵不能实现。如果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不急于进攻东吴,屯田养兵,实力壮大,有好的时机仍在有可能统一全国。当时刘备占据蜀地和汉中,如果攻占关中,可以走秦国、汉高祖刘邦以及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的路线。
只是刘备急于攻打东吴,结果导致夷陵之战惨败。刘备连气带病,公元223年死于白帝城。刘备集团经过关羽丢荆州和夷陵之战失败,损失严重,“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临危受命,经过诸葛亮等人努力,蜀汉政权转危为安。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率军五次进攻曹魏政权,由于魏蜀吴三方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计划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规划没有实现。
诸葛亮军事才能比刘备强许多,如果没有夷陵之战惨败受损,诸葛亮进攻曹魏若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仅有蜀地和汉中,不能攻占关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不能统一全国。从古至今,没有在四川割据,建立地方政权的国家能统一全国的,包括东晋十六国的李氏成汉政权,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元末的明玉珍大夏政权等等。
朱元璋“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军屯制为何会破灭?
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军户制度是明朝的主要军事制度,和历史上的军屯类似,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军户需要世代担负服兵役,军户子孙世袭,非朝廷恩准,不得随便脱免。这一制度的好处一是军户自己种粮,对民间需求较少,减轻了财政负担,二是有固定的兵源。但是优点也正是缺点所在,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军户不仅需要提供一个壮丁参军,称作正军,而家中其他壮丁称为馀丁,正军赴卫所当兵时,还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
这等于是把原来百姓的负担转嫁到了军户身上。在卫所军户制度创立初期,是通过增加军户的田地和减轻军户家庭的差役负担来避免军户负担太大。但是后来卫所官员侵占田地,还私自让军士帮助耕种,这让军户的生活日益困苦。而且宋代以后对军人普遍歧视,明朝又以罪犯补充军户,导致军户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原因,导致军户逃亡严重,嘉靖八年时统计兵籍,原来的180万士兵这个时候已经之有兵97万了,可见逃亡之严重。
如果宋江重用朱武、留住公孙胜,屯田养兵与朝廷对抗,结局会如何?
应答:像宋江这样的人听谁的话都无用,说白了这是小说,梁山什么地方,仅只是地理位子适应小部人生存,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的地方,于朝庭作斗,只有一个字《死》,全部剿灭,一股土匪强盗而已,能兴什么大风大浪,有本事你推翻朝庭,活捉蔡京等所谓的宦官,还招什么安,宋江此人就一小人,贪生怕死,故弄玄虚,难道土里真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二地煞星之说法,都是自己预先弄好埋在地下,再突然发现的小把戏,真正的雕虫小技,愚弄各位梁山好汉的障眼法,在这些人中小量逃避官府,大部分是被骗提弄上山,又没有推翻一个政权的本领,也翻上作乱,既走出这一步就应该明,朝庭早晚要取他脑袋,早早服法认罪尚可,还想做官筒直愚昧无知,应该说犯国法按情节重轻都应严惩,宋江该斩首示众!朝庭于土匪谈判可笑之极!。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养起庞大的军队的?
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河南大败,37天失城38座,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双双被撤职查办,蒋介石第一心腹陈诚临时出任司令长官,并在西安举行中原战事检讨会议。陈诚经过调查惊讶的发现,战区各仓库平时把作战用的军粮以高利贷的形式发放给民众坐吃利息,盗卖军粮更是司空见惯,洛阳城内出售的粮食有一半是军官倒腾来的,与之对照的是,河南百姓已经饿的卖儿卖女了,坊间盛传“宁愿敌军烧杀,不愿国军驻扎”。
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和之后的粮食紧张是怎么造成的呢?重要原因就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四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盲目扩军和“与民争粮”,汤司令把自己的基本部队从一个第31集团军扩充成为四个集团军约40万人马,而再加上第一战区其它派系的部队,以及第八战区(胡宗南的部队)和第五战区在河南境内的驻军,这一数字达到100万之众,尚不计侵占河南部分地区的日本侵略军。
粮食是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物资,战时一般由国家统一控制和调拨,吃不饱饭的军队是没有办法作战的,而军队又是完全脱产的庞大耗粮群体,因此在抗战时期只有三种办法可以解决军粮问题,一是在驻扎区域就地征收,二是通过粮食高产区的交易和流通,三是从国外进口或得到援助。本地自产和征收军粮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的重要粮食产区迅速沦陷,供给出现严重失衡,粮食已经非常紧缺,部队的口粮标准一再下调,从抗战前的每天三顿饭改为二顿,还未必每顿吃的饱。
抗战相持阶段的主战场就是河南和湖南,湖南是鱼米之乡,所以薛岳第九战区的几十万大军尚可维持,甚至还可以结余一部分转运西南大后方,所以湖南的坚守意义非常重大。1943年日寇第11军发动常德攻略战,其重要目的就是摧毁这个粮秣重镇,破坏重庆政府的抗战后勤。而河南却只能依靠风调雨顺,一旦出现“水旱煌”灾,粮食产量就会锐减。
比如1942年河南大旱波及全省82%的耕地,超过1200万人需要救济,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尽管重庆政府决定当年河南军粮配额从420万石减为250万石(一石约120斤),这仍然大大超出了河南民众的承受能力。结果蒋鼎文和汤恩伯等人最终征收了285万石约3亿4千万斤,如此的横征暴敛终于让危机在1943年春天终于爆发,河南粮价飞涨,耗尽冬季存粮的灾民开始大批逃荒或死亡。
粮食贸易和区域流通侵华日军自然清楚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对河南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物资贸易封锁,此时中条山防区已经全部沦陷,黄河以北都是敌占区,黄河自然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封锁线;而豫南自信阳到武汉地区被华中日军第11军所占,豫东地区也被日军华北方面军所控制,河南等于三面被封锁,粮食等重要物资根本无法运进来。狠毒的日军同时严禁灾民流向日占区,百姓唯一有活路的只有经豫西前往陕西,这就是大批灾民西逃的原因。
河南大灾爆发的时期,日军占据了河南三分之一的领土,即河南全省111个县中的43个;国民党部队则控制着其余68个县,军队驻扎范围位于黄河以南,贾鲁河以西和淮河以北;另外还有豫北和豫东地区的新四军抗日敌后根据地,如此混乱的战场局面不仅使得粮食大幅减产,粮食流通也至为困难,国外采购和国际援助抗战期间这个渠道获得的粮食数量非常有限,一方面是国民政府有限的外汇储备要用来购买更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一方面是海外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被鬼子基本封闭,从1939年苏联和日本签定《日苏中立条约》开始,北方已无外援通道,而华东、华南沿海全部被日军封锁,甚至是大西南通过越南的出海口也被切断,唯一的输血管仅剩滇缅公路,其有限的运输能力只能保证优先保证进口军用物资,到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滇缅失败以后,这条通道也不复存在。
而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的严密封锁和“三光政策”下更为困难,1940年以后各部粮食普遍不足,不得不以黑豆、麦麸等充饥,129师甚至发布命令:部队不得扒榆树皮吃,以免“与群众争食”,可见情况之严重。但是八路军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同时各部队能够开展大生产自救,比如359旅的南泥湾,这是国民党部队所做不到的。
总体而言,抗日战争毕竟是民族战争,中国军民还能够同仇敌忾共渡难关,重庆政府实施“粮饷划分、主食公给”的军粮供给政策,并对军粮供给机构、办法、渠道、标准进行了一些列调整,同时尽最大努力挖掘大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能力,在抗战中后期有了较显著的增长,稻、麦、棉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上升,总产量虽有起伏,大体上呈较明显的成长趋势。
以1939年国统区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抗战前的1936年相比,水稻产量增长了54%,棉花产量增长了77%,麦产量增加幅度竟达11倍,基本还能够满足军队粮食需求,但是非战斗人员和百姓的日子要苦得多了。解放战争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看过《北平无战事》的都应该记得,北平200万市民和几十万军队,竟然全部要依靠美援粮食度日,陈明仁坚守四平成功,却因为用大豆包垒工事落下个“糟蹋美援物资”的罪名而被撤职。
- 上一篇: 军迷圣地铁血社区关停 铁血网游戏官网
- 下一篇: 现代建国类小说 建国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