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资讯 > 游戏攻略 > 大将军司马懿游戏,司马懿大将军酒

大将军司马懿游戏,司马懿大将军酒

作者: 来源:书本通手游网 时间:2024-04-03 21:30:55

司马师而剩下的王昶更不可能反对司马懿,因为王昶是司马懿举荐为官的,算是司马懿的门生故吏了,再加上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王昶明显就是拥护司马懿,所以整个天下实力大一点的地方将领实际上都被司马懿控制或者剪除。司马懿深知,自曹操那辈起,就对自己很不信任,用司马懿是因为他有能力,同时也一直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曹操告诫他的后人,不能给予司马懿军权,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司马懿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司马懿也是吃不安心,睡不安稳。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心?跟了曹操就有了,只是曹操曹丕在世时,他没有机会;他第一始终隐藏锋芒,只是

司马师而剩下的王昶更不可能反对司马懿,因为王昶是司马懿举荐为官的,算是司马懿的门生故吏了,再加上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王昶明显就是拥护司马懿,所以整个天下实力大一点的地方将领实际上都被司马懿控制或者剪除。司马懿深知,自曹操那辈起,就对自己很不信任,用司马懿是因为他有能力,同时也一直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曹操告诫他的后人,不能给予司马懿军权,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司马懿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司马懿也是吃不安心,睡不安稳。

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心?

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心

跟了曹操就有了,只是曹操曹丕在世时,他没有机会;他第一始终隐藏锋芒,只是坐等机会,第二很能隐忍,第三杀伐果断,具备这三条的人大多都能成功。单从《三国演义》来说:隐藏锋芒他基本没主动做过出风头的事,也没过多显露出他的神机妙策;说到隐忍说罢官就罢官,从不发怨言,即使诸葛亮拿女人衣服羞辱他,他也不动怒;说到杀伐果断急行军杀了孟达,借诸葛亮的刀杀了曹魏旧将张郃,为自己铲除后患。

你怎样看待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这个人物?

你怎样看待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这个人物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有雄才大略,但是他人品不好,是一个大阴谋家和“恩将仇报”的小人,他的一生刚好证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魅力。司马懿的性格和行为一个字可以证明就是一个“奸”字,这样的人太可怕了。司马懿及他们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家几代最大的恩人就是曹操父子爷孙几代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等。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举孝廉。可见,司马懿青年时期便与众不同,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开始的时候郡守用他为郡上计掾(会计宫),这个时候,曹操发现了司马懿的才能,就开始使用和提拨司马懿。他们爷孙三代怎样提拔司马懿的:曹操怎样提拨司马懿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开始,曹操被献帝拜为臣相始,派人请司马懿出仕,刚刚开始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文牍之官)开始,先后过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野簿;)司马懿三弟也被曹操征辟.....后迁太子中庶子,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公元220年)止短短十二年时间,曹操提拨司马懿共计五次之多;曹丕是怎样提拨司马懿的曹操死时司马懿办丧事井井有条曹丕接曹操丞相位开始封司马懿为河津亨候开始到(公元226年)去世,仅6年时间便封封司马懿4次;曹睿于(公元226年)十二月接任为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候开始至(公元239年)病重去世,仅十三年时间又封官加级司马懿4次;曹芳于(公元239年)接位后共加封司马懿5次,其家人封候达十一人之多,最高职位到丞相,又加封二子司马彤、司马伦为候。

为什么诸葛亮弹琴,司马懿就要立即逃走?

为什么诸葛亮弹琴,司马懿就要立即逃走

诸葛亮弹琴,司马懿退兵,这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了蜀国的后方,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当时曹魏掌权的是曹操的孙子曹睿,他派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积极备战,诸葛亮得到细作禀报后大惊失色,对众文武说道:曹丕已死,曹睿继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诸葛亮深知,曹魏虽然强大,但真正是自己对手的,只有司马懿一人。也就是说,只有司马懿能抵挡住诸葛亮,别的魏将都是摆设。马谡见诸葛亮忌惮司马懿,献上了一条反间计,他派人到魏国散布谣言,说司马懿要谋反,还以司马懿的名义,在邺城门口张贴布告,把曹睿数落一顿,扬言要克日兴师,讨伐曹睿。魏主曹睿见到布告,对司马懿也不放心,赶忙召集文武商量对策,太尉华歆直言不讳的说:司马懿总督雍,凉人马,就是为了日后造反,太祖曹操在世时就对我们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能交付兵权,否则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曹睿更不放心了,怎么才能制服司马懿呢?大都督曹真献计,要曹睿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伪游云梦捉韩信的办法,擒住了司马懿,夺了司马懿兵权,打发司马懿回老家种地去了。诸葛亮见离间计成功,大敌司马懿被贬,再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于是上了著名的《出师表》,以赵云,邓芝为先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兵出祁山。曹睿见蜀国发兵,派驸马夏侯楙总督关西人马,迎战诸葛亮,夏侯楙哪是诸葛亮的对手,没几下子让诸葛亮打得灰头土脸,本人也被诸葛亮生擒。

诸葛亮很快平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还收降了大将姜维,蜀军声名大振,附近州郡望风而降,可把魏主曹睿吓坏了,聚集文武商议退兵之策,司徒王朗举荐大将军曹真挂帅,据敌诸葛亮。曹真上任,几仗打下来,很不顺利,司徒王朗被诸葛亮活活骂死了,自己也是损兵折将 ,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给曹睿上表,乞求援兵。曹睿更慌了,向众臣问计,太傅钟繇说:“上阵退敌,最重要的是用将,将领强过敌人,就能打胜仗,咱们大将军曹真虽然久经战阵,但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曹睿心里着急,说道“:你就别绕弯子了,直接说咱们魏国,谁能据敌诸葛亮吧,”钟繇说:“能据敌诸葛亮的,只有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一人。

”俗话说:救兵如救火,曹睿心里比谁都急,他马上下旨,恢复司马懿的官职,加封平西都督,率军据敌诸葛亮。司马懿在老家宛城,每天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讨论国家大事,听说魏军屡战屡败,司马昭笑着说:“魏主曹睿不久就会给父亲下诏书了”。这一点,司马懿比谁都清楚,能匹敌诸葛亮的,舍我其谁,话音刚落,皇帝的诏书到了。

司马懿上任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孟达的反叛,然后派张郃为先锋,直取汉中咽喉街亭。诸葛亮听说孟达死在司马懿之手,判断司马懿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街亭,但在选将上出现失误,错用马谡守街亭,招致惨败,司马懿亲率大军奔西城杀来。蜀军的辎重粮草都在西城,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败局已定,亲自带人到西城搬运粮草,做撤兵的准备,但这次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想到司马懿会杀奔西城,所以只带了一班文官,身边没有大将,听到司马懿大军来取西城,众人都是大惊失色。

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大开城门,派军士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自己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诸葛亮故意亮个相,目的是让司马懿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就在城里,其实大有深意。司马懿杀奔西城,并没想到诸葛亮就在城里,当听说诸葛亮在城头抚琴时,司马懿马上下令,大军停止前进,他亲自催马前来观看。

司马懿此次进兵,是想打个大胜仗,显露一下自己的本领,你夏侯楙,曹真都是诸葛亮手下败将,只有我司马懿能对付诸葛孔明,但他并不想这时候就干掉孔明,因为他在魏国的根基还不牢固。司马懿深知,自曹操那辈起,就对自己很不信任,用司马懿是因为他有能力,同时也一直对司马懿存有戒心,曹操告诫他的后人,不能给予司马懿军权,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司马懿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司马懿也是吃不安心,睡不安稳。

就说最近这次被贬吧,表面上看是曹睿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其实骨子里是小皇帝对司马懿压根不放心,那后来为什么又下旨请司马懿出山呢?还不是因为夏侯楙,曹真让诸葛亮揍得鼻青脸肿,自己人顶不住了才想起司马懿的,这个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一样。西城多大个地方,能埋伏多少兵马,十五万大军一过就能平定,但诸葛亮在城里,而且第一时间通知了司马懿,这司马懿就不能不考虑一下了。

如果现在攻入西城,那诸葛亮也就成为俘虏了,就算怕西城有埋伏,派几个弓箭手,一通乱箭也能把城头弹琴的诸葛射死,但诸葛亮死了以后呢,曹魏的皇帝还会留着司马懿吗?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司马懿的下场了,这一点司马懿心里明白,诸葛亮也想到这一层了,所以诸葛亮才敢用自己的命赌一把。留下诸葛亮,他还会来进犯魏国,那魏国只能留着司马懿,来和诸葛亮作对,那时间长了,司马懿在军队就有了根基,为以后夺权创造有利条件。

想到这些,司马懿才下令军队停止前进,等他确认城头上弹琴的,确实是诸葛亮时,司马懿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司马懿在三国演义绝对是装傻充愣的高手,他的演技比起现代的演员高出几筹,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撤兵时,司马懿承认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且还谦虚的说:“诸葛孔明,吾不如也,”这抬高了诸葛亮,也让其他魏将对诸葛亮更加忌惮。

昏庸无能的曹叡,为什么能让司马懿惧怕一生?

题主啊,谁告诉你曹叡曹元冲是昏君。整个三国11位皇帝里曹叡应该是排第二的(仅次于刘备),曹叡如果多活五年,就完全可以灭掉蜀汉,蜀汉被灭,司马懿就丧失篡位的基础,司马懿不是惧怕曹叡,司马懿是谁。他是世家门阀的代表,司马懿的篡位代表着士族终于登上政治舞台。对于司马懿而言,他能够篡位成功一是寿命足够长,熬死了所有比他牛X的人物,曹魏皇帝又过于短命、二是司马家作为世家的代表,获取整个世家的拥护,曹魏皇帝成为傀儡。

三国时期豪杰并起,最终渔翁得利的是司马懿,实际上就捡漏,司马懿善于伪装,历经曹魏四代君王(从曹操算起),也辅佐了曹魏三代君王,那么在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个人里。对于曹操和曹丕二人司马懿谈不上怕,这时候的司马懿是忠臣,没有篡位的想法,因为野心也是随着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的。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比曹叡大24岁,按当时的年龄已经快两代人了。

而无论是曹丕还是曹叡要杀司马懿可谓易如反掌。曹叡在位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必要、也不敢,更不会发动兵变,因为曹叡始终控制皇权,况且能力也不低,数次御驾亲征击败东吴孙权,也算是马上皇帝。司马懿又没有控制实权,篡位是找死。曹叡在位时,司马懿老实本分,数次抵御诸葛亮的来犯,间接地控制曹魏的军权,扩大了自身的 政治实力。

这时候,曹真、曹休、陈群都是三世老臣,曹叡也都能驾驭。所以说曹叡御下能力相当地不错。仔细想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把司马懿这种老狐狸治得服服帖帖,你觉得他会差吗?还有就是这个时候军权始终控制在曹魏宗室的手里。司马懿虽然数次领兵也只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曹叡在十三年。司马懿始终没有形成政治势力,当然,这时候司马懿也没有篡位之心。

曹叡最大问题是驾崩太早,不过是35岁,太子年幼,曹芳年仅8岁登基,不得不设立辅政大臣,辅政大臣的安排显然没有安排好。导致曹魏政权迅速衰落。只能说,曹叡所托非人。和曹操重用宗亲不同,曹丕继位时,为制衡和控制宗室的势力,竭力打压诸侯王好宗室,自己的帝位是稳固了。但这意味着士族开始掌权,权臣势力越来越大,宗室势力越来越小。

而当曹叡想制衡权臣,培养宗室实力的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曹叡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短命。38岁就驾崩了,根本没有来时间来考考虑辅政大臣,曹叡匆忙之下,仅仅安排了两名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一个小年轻,一个老油条,后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曹叡并不想立曹爽为辅政大臣,司马懿更是被排除在外,可见曹叡还是清醒的,曹叡最初希望曹宇为辅政大臣,但曹宇上书谦辞推让,曹睿最后准了曹宇的奏折。

趁此机会,有人向曹叡推荐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肇、夏侯献等人反对,而曹叡答应了。应该是临死前二乎了。在曹叡死后,陆逊曾说:其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胜于曹操。曹叡一生为人诟病的就两件事,一是好美色,广建宫殿,二就是所托非人,曹芳可以说继承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最终还是给司马懿做嫁衣了。

为什么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当上了大将军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了?

司马懿成功控制曹魏政权,是通过高平陵政变实现的,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打着太后的旗号,联合朝中被曹爽排挤且出身士家大族的大臣们,通过诱骗的方式,引诱曹爽投降,随后编造借口,以曹爽谋反的罪名,诛杀曹爽三族及其党羽合计五千多人。司马懿就是通过屠杀政敌来消除朝中的敌人,然后控制了朝廷,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当年,为何天下没有人反对他?天下不服司马懿的人肯定有很多,但要反对司马懿首先得有实力,也就是有兵权,说到这里就得说说曹魏的兵制了。

高平陵政变曹魏的兵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中央军,二是边防军,三是郡县兵,实力最强的是中央军,由大将军直接指挥,直接归属于曹魏中央政府,边防军其实就是镇守在曹魏边境的军队,这些主要是应付敌对势力的军队,总体实力加起来不如中央军,实力最弱的就是郡县兵,也就是归属于曹魏属下各个郡县的兵力,基本上只能用于维持治安。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原本属于曹爽的兵权,联合朝中大臣控制了曹魏的中央军,同时也控制了皇帝曹芳,就算曹魏内部有人想要反对司马懿,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司马懿一是有兵权。二是有准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兵权有实力反对司马懿的只有边防军,比如西线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征西将军夏侯玄,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的征南将军王昶,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征东将军王凌,事实上,有能力反的只有这三人,其他边防军将领实力均不及这三人,更不及司马懿掌控的中央军了。

夏侯玄、王昶、王凌等人虽然有实力反对司马懿,但因为事出突然,都没有准备,谋反是一件技术活,看看司马懿隐忍了多少年就知道,谋反不仅要有旗号,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合法性,还要有实力,也就兵权,更要有准备,夏侯玄、王昶、王凌等人都没有准备好,不是不想反,是没有准备。曹爽但同时,司马懿却有准备,利用皇帝的名义,把最有可能反对他的夏侯玄调入京城洛阳,要知道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又手握兵权,司马懿早就防着夏侯玄,一政变成功,司马懿就借皇帝名义把夏侯玄调离雍凉军区,到中央任职,这就是明升暗降。

但是夏侯玄没有办法,虽然手握重兵,但那是朝廷的兵,就算夏侯玄敢反,他也得出师有名,他能打什么旗号呢?清君侧吗?皇帝掌控在司马懿手中,夏侯玄一来没准备,谋反要征集粮草,调动军队,况且雍州和凉州原本是司马懿都督过的地区,还有不少司马懿当年的下属,比如郭淮,夏侯玄需要时间来搞定这些人,可司马懿的调令就到了,如何反抗?夏侯玄二来夏侯玄的军事水平差,夏侯玄与曹爽当年谋划了兴势之战,从这一战就能看出夏侯玄的水平非常差,兴势之战曹爽和夏侯玄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要不是撤退得早,就会全军覆没,这算是曹魏建立以来,大将军所指挥最差劲的一仗,夏侯玄无论如何也斗不过身经百战的司马懿,他不敢反。

所以,夏侯玄迫于无奈被司马懿调入洛阳任职,实际上是被看管起来,失去了兵权,虽然后来与皇帝曹芳有过谋反的念头和预谋,但缺乏实力与可行性,最终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灭三族。除了夏侯玄之外,王凌也不满司马懿,但是王凌一直在暗中作准备,并联合曹氏宗亲的楚王曹彪预谋反对司马懿,王凌等人准备了一年,但还是被司马懿提前知悉了计划,其实司马懿早就盯着手握重兵的将领,王凌有暗中反对之意后,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王凌,一面率领大军围剿王凌,王凌无法抗衡,只得投降,后被司马懿诛灭三族,包括王凌准备拥立的楚王曹彪也被司马懿逼死。

司马师而剩下的王昶更不可能反对司马懿,因为王昶是司马懿举荐为官的,算是司马懿的门生故吏了,再加上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王昶明显就是拥护司马懿,所以整个天下实力大一点的地方将领实际上都被司马懿控制或者剪除。在司马懿政变成功后,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所有边防军将领全部联合起来对抗司马懿,才能在军事实力与司马懿较劲,但那是不可能的,谁也无法把所有立场不同的军事将领全部联合起来,同样也无法让这些军事将领为了同一个目标而选择危险性极高的谋反,失败了可是要诛灭三族的。

司马懿控制皇帝和京城后,其实最不满的应该是曹氏宗亲皇族,但是从曹丕开始,为了防备宗族篡位,就开始疏远新亲,任用远亲,比如曹丕、曹睿弃用曹植,而重用曹真和曹爽这样的远亲,就是为了巩固皇权,这样的好处固然是巩固了皇权,但坏处是曹氏宗亲有能力的大多失去权力,无论是政权还是兵权。所以司马懿政变时,曹氏皇族固然不满,但是没有权力又能做什么呢?只要是反对司马懿就会死,还要被灭亡三族,比如楚王曹彪就是榜样,所以他们只能忍气吞声。

司马懿至于当时逐渐壮大的士族集团,司马懿选择了合作的态度,与部分士族分享权力,因此司马懿得到了部分士族的支持,所以你看高平陵政变中,那些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就是出身大士族,同时又受到曹爽排挤,都站到了司马懿一边。所以,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解决了曹爽一党后,再也没有势力能够独自与司马懿抗衡,就算有,也被司马懿给灭亡了,比如王凌,虽然后来不断发生的淮南三叛,都是打着反对司马懿的旗号,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原因一是实力不济;二是能力不足;三是司马懿及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能力超强,能够控制局面,所以最终形成了司马家篡位的局面。